发布时间:2017-07-05 00:11 来源:fyzfw 作者:fyzfw 浏览次数:11400
峰峦叠嶂,山高谷深,道路崎岖。富源县中安街道龙潭社区竹箐村民小组是个位于大山深处的深度贫困村。近年来,这里的村民用勤劳和智慧唤醒了这片沉寂又贫困的土地,找到了四个脱贫的“秘诀”,走出了一条宽阔的致富路。
掀起修路热潮。“进村的路是我们捐钱修的,穷怕了,为了能富起来,也为了后辈子孙能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修路。”村民赵建波说。2012年10月,该村召开3次群众大会讨论进村道路的修建事宜,最终村民一致同意,在外打工的村民捐钱、水泥和沙子,在家的出钱出力,全村老小齐上阵修通了3公里的进村道路。看着水泥路进了村子,村民们又想到让公路通到家门口。于是,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自发地让出自家院子,甚至拆房子,将公路修到了家门口。“以前家里有点山货想拿到县城去卖,人背马驮,来回需要一整天的时间,遇到下雨天,路上很滑,很不安全。现在货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家里种的蔬菜、水果都能很轻松的拿到城里去卖。”
踩准政策步调。“我家是建档立卡户,今年政府补助了6万元,我自己又贷了6万元贷款,盖起了2层楼房,还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技能培训,我学了一些养殖技术,现在家里养了1头牛,4头猪,2只羊,等养殖技术好了,我打算多养一点,多增加一些收入。”村民李小六说。该村属于中安街道首批脱贫出列村子之一,全村117户,524人,55户建档立卡户,年底必须全部脱贫。该村脱贫项目自建设以来,得到了村民的极大响应和配合,进展很快,有的建档立卡户已经搬进新居,最早享受着脱贫攻坚带来的福利。“以前贫穷的竹箐,干什么都拖后腿,现在无论从实干精神,还是建设速度和成绩来说,都比其他地方好得多,也快得多。”龙潭社区党总支书记赵建祥说。正因为竹箐村村民穷怕了,穷则思变,致富的欲望比较强烈,借着扶贫政策的“东风”,拼出了脱贫攻坚不一样的“加速度”。
选准增收路子。大山深处的竹箐,耕地少,群众主要靠粮食作物种植和务工维持正常生活开支,基本没有经济作物。今年以来,随着精准脱贫扶持政策的实施,富源县箐旺农牧专业合作社成立,在竹箐村发展110亩蔬菜种植,每年每亩600元流转47户建档立卡户72亩土地,租期5年。该社区与合作社达成协议,将建档立卡户“捆绑”入该合作社务工,每人每天按50元工资支付劳动报酬,限时结算。“我家有1亩地用在土地流转上,这笔账,我仔细算过,很划算。土地有租金,还可以在基地打工,一分地有了双份收入,比我自己经营强多了。”“建档立卡户”李小乖满脸笑容的告诉我们。目前,该合作社第一季蔬菜已经上市,收入6万余元,预计该合作社每年为竹箐村建档立卡户均增收3000余元。
街道施策精准。脱贫攻坚以来,中安街道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经营体制和机制创新,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广开农民增收之路。像竹箐村这样大山深处的贫困村,农民增收难,难就难在传统农耕形态带来的高成本、低产出和单一的收入来源。必须对症下药、因地施策,依靠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这把关键钥匙,让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由过去单一的靠种田赚钱转变为靠土地、劳力和资本赚钱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优化农民收入结构,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街道精准的扶持措施,给予了像竹箐村这样深度贫困的村子重大的发展机遇,快速走上致富之路。
据了解,竹箐村农牧合作社正在筹划“合作社+互联网”运行模式,逐步扩大蔬菜销售范围。同时,继续投入80万元,用于扩大规模和完善升级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建成后,预计将为该村新增20个就业岗位。
看着一张张笑脸,笔者从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与活力,山村里的人们距离幸福生活越来越近了。郭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