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各办、局:
《富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富源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富源县人民政府
2021年9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富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9月
目录
第一章富源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十三五”时期富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第二节“十三五”时期经验总结
第三节“十四五”时期富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章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四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
第三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第二节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第三节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第四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五节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第六节全面提升富源数字化水平
第四章全力打好产业转型攻坚战着力建设实力富源
第一节稳步发展粮烟传统产业
第二节打造三个百亿级支柱产业
第三节积极培育六个十亿级优势产业
第四节统筹发展其他产业
第五节建设现代产业园区
第六节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第五章全力打好县城建设和乡村振兴攻坚战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一节全力建设美丽县城
第二节做特做强集镇
第三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
第四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
第五节健全城乡融合机制
第六章加快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增强发展后劲
第一节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第二节加快现代综合物流体系建设
第三节加快现代水网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完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第五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七章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美丽富源
第一节全面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第二节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三节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四节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
第五节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八章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建设幸福富源
第一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第二节提高居民就业水平
第三节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
第四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五节推动富源大健康建设
第六节建设社会保障体系
第七节完善养老托幼服务
第九章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一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二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三节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
第十章全力打好安全稳定攻坚战全面建设平安和谐社会
第一节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第二节筑牢重点领域安全防线
第三节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节健全社会治理体系
第五节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六节推进法治建设
第七节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十一章全面深化改革和开放着力建设开放富源
第一节坚定不移深化各项改革
第二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第十二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强化组织保障
第三节强化要素保障
第四节加强监测评估
《富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名词解释
富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一章富源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十三五”时期富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富源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富源负重奋进、砥砺前行的五年,是城乡巨变、转型发展的五年,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重大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紧紧围绕“建设能源大县、铝产业集群发展基地县、高原特色农业基地县、出省入滇现代物流基地县和宜居宜业山水园林生态县城”的目标,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轮驱动”战略,全力打好产业转型、县城建设、脱贫攻坚、安全稳定“四大攻坚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闯出一条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路子,“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2020年达247亿元,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连续三年跻身西部百强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4%、9.4%,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尽锐出战、精准施策,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2.08亿元,8个贫困乡镇(街道)、13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5584户111818人高质量脱贫,贫困县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经验做法在全省、全国交流推广。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粮烟产业持续稳定,以富源魔芋、大河乌猪等为重点的高原特色农业稳步发展。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和煤矿整治重组任务全面完成,煤矿数量由172处减少到61处,平均单井规模达60万吨/年以上。“保姆式服务”“以商招商”成为富源金字招牌,富源今飞、富源飞扬、富源格威等一批汽摩配零部件加工制造企业建成投产,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业集群发展态势更加凸显,富源工业园区先后被评为“云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铝产业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旅游业开篇起步,富源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带动作用明显,商贸流通服务业走在全市前列,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6%。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实施“县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一片两线四园五湖八景”建设,14条市政主干道和玉顺湖公园、体育公园等一批市政设施建成投用,北片新区12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全面形成。“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城乡“两污”处理设施不断完善。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城乡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完成岔河中型水库、4件小型水库和838件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新增110kV变电站1座,新增户表43263户,电力保障可靠能力大幅提升。沪昆高铁富源北站如期建成投用,硬化农村公路1650公里,新增通车里程1052公里,行政村100%、自然村82%通油(水泥)路。实现光纤、4G网络行政村全覆盖,5G通信建设开篇起步。
——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就业优先”战略全面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3万人次。设立教育发展基金,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和教育质量提升攻坚计划,高中学校集中到县城办学,实现县内办学清华北大“零”突破,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被评为“省级教育工作先进县”。县域医共体建设稳步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达标创建全覆盖,省级卫生乡镇创建率达100%。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学有效,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均为零。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水平逐年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应保尽保,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河长制工作扎实有效,蓝天保卫、碧水青山、净土安居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县城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地表水水质达标率、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1个,森林覆盖率达47.2%。
——和谐局面持续巩固。应急管理事业稳步发展,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以煤矿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县地方煤矿连续89个月实现安全生产。打击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常态化开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有效推进,“平安富源”“法治富源”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改革发展稳步推进。党政机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重要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机制更加顺畅、高效。“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圆满结束,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殡葬改革顺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投融资模式不断创新,有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卓有成效,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第二节“十三五”时期经验总结
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步,提振干部精气神
深化“五破五立”解放思想大讨论成果,大力弘扬干事创业“七种气”,推动了思想观念大解放,“时不我待、加快发展”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提振了干事创业精气神,打赢了经济止跌回升攻坚战,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
二、必须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闯出发展新路子
在广泛调查研究、辩证审视县情、充分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轮驱动”战略,全力打好产业转型、县城建设、脱贫攻坚、安全稳定“四大攻坚战”,努力建设能源大县、铝产业集群发展基地县、高原特色农业基地县、出省入滇现代物流基地县和宜居宜业山水园林生态县城的发展思路,咬定青山不放松、心无旁骛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有效破解了结构单一、产业低端、城镇滞后的困局,闯出了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三、必须坚持同心同德聚合力,求真务实谋发展
面对各种风险挑战,面对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县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县政府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县人大、县政协主动支持、尽职尽力,四班子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全县干部群众勠力同心、众志成城,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行,干事业一条心、抓工作一盘棋、谋发展一股劲,营造了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形成了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必须坚持优质服务不打折,跑出富源加速度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无缝隙对接、零障碍施工,浙江今飞汽车轮毂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10个月时间,创下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富源今飞速度”,优质的服务和“以商招商”成为金字招牌,吸引了全国知名的大企业、上市公司接二连三入驻园区,铝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日益凸显。
五、必须坚守安全底线不松劲,织牢发展保障网
始终把安全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建立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创新出台了安全生产“黄红牌”管理、包保负责、驻矿盯守、“五个一”隐患排查治理等制度,全县地方煤矿“十三五”期间实现“零死亡”目标,长期向好的安全生产形势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这些经验和做法,凝聚了全县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要持续巩固和深化,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新征程上再创富源新辉煌。
第三节“十四五”时期富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富源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为富源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投资协定》签署,中央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推动共同富裕,为富源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为富源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从省内看,云南努力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构建以五个万亿级产业和八个千亿级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为富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市内看,曲靖作为“滇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区域绿色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综合交通物流枢纽、西南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新高地等战略的深入推进,赋予了曲靖在全省区域发展格局和产业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位置,富源作为连接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的节点城市,能源开发、城市建设、现代商贸物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机遇更多、机会更大,发展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从县内看,有一支勇于攻坚克难、敢于担当作为、善于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汇聚了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随着“两轮驱动”战略和“四大攻坚战”的深入实施,以煤、电、铝、建材为重点的支柱产业潜力加速释放,以北片新区为重点的城镇品质不断提升,以5条高速公路和补木中型水库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富源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动力更足、结构更优、潜力更大。但也要看到,欠发达仍然是富源最大的基本县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发展基础不牢固、结构不合理,支柱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城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存在很多短板弱项,吸引力、承载力还不强。社会服务和保障能力水平不高,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供给不足,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还有差距。
“十四五”时期是富源发展的关键时期,迈向2035年发展阶段是富源追赶跨越的政策窗口期和赶超跃升期。综合判断,富源县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充分认识“两个大局”的发展大势和基本特征,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立足欠发达基本县情,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在国家大格局、大目标、大战略中找准定位、谋划发展,保持“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凝心聚力,奋勇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力谱写富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二章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轮驱动”战略,全力打好产业转型、县城建设、乡村振兴、安全稳定“四大攻坚战”,把富源建设成极负盛名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县、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强县、云南省重要能源基地县、滇东美丽门户城市,奋力谱写富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党委(党组)领导作用,全面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新时代追赶跨越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健全更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养老、应急、文化、社会保障等体系,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县人民。
——坚持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坚持和树立系统观念。把富源放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大格局中来谋篇布局,加强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和守牢安全发展底线。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严守安全底线、筑牢稳定防线、不碰生态红线,稳固以煤炭产业为重点的安全发展基础,妥善防范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风险,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发展目标
一、“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到2025年,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转型成效显著,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开放合作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两轮驱动”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奋力谱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3个百亿级支柱产业和6个十亿级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1万元、年均增长8.7%以上,进入西部50强。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创新能力实现新提高。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积极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
——美丽富源展现新面貌。坚持保护与发展相融合,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的目标基本实现。
——社会治理得到新提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巩固,“平安富源”“法治富源”建设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富源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分类 |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目标 | 属性 | |
绝对值 | 年均增速 [累计] | |||||
1 | 经济发展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247 | 402 | 9 | 预期性 |
2 |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万元/人、%) | 5.4 | 8.6 | 9.7 | 预期性 | |
3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45 | 60 | [15] | 预期性 | |
4 |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2 | 33 | [1] | 预期性 | |
5 |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0.3 | 15 | [4.7] | 预期性 | |
6 |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 1.8 | 3 | [1.2] | 预期性 | |
7 | 进出口贸易总额(亿美元) | 0.05 | 0.12 | 20 | 预期性 | |
8 | 创新驱动 |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亿元、%) | 1.82 | 3.94 | 16.7 | 预期性 |
9 |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0.42 | 0.48 | [0.06] | 预期性 | |
10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42 | 6.5 | [5.08] | 预期性 | |
11 | 民生福祉 |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 19 | 30 | [11] | 预期性 |
12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元、%) | 38892 | 59840 | 9 | 预期性 | |
13 | 农村常住居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元、%) | 14804 | 23843 | 10 | 预期性 | |
14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3 | ≤4.8 | — | 约束性 | |
15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0.5 | 12.5 | [2] | 约束性 | |
16 |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1.34 | 2.46 | [1.12] | 约束性 | |
17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6 | 96 | [0] | 约束性 | |
18 |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儿托位数(个) | 0.25 | 3 | [2.75] | 约束性 | |
19 |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75.9 | 78 | [2.1] | 预期性 |
20 | 绿色生态 | 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 | 3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约束性 | |
21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 4.85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约束性 | ||
22 | 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100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约束性 | ||
23 |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83.3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约束性 | ||
24 | 森林覆盖率(%) | 47.2 | 47.88 | [0.68] | 约束性 | |
25 | 安全保障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35.9 | 38 | [2.1] | 约束性 |
26 | 电力装机(万千瓦) | 387 | 745 | [358] | 预期性 |
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在“十四五”发展基础上,再奋斗十年,努力建设开放富源、实力富源、美丽富源、幸福富源,着力打造贵昆经济走廊、南昆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和宜居宜业山水园林生态县城,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县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区位优势充分体现,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节点城市作用进一步强化,出口监管仓作用充分发挥,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生态环境更加良好,城市空间格局、城乡发展格局大幅优化,人居环境大幅改善,人文素质明显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人文美成为普遍形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充分就业,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社会治理更加规范有序,幸福富源目标基本实现。展望2035年,“人人都能享有高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参与社会治理、人人都能体现自我价值”的美好愿景将成为富源的生动图景。
专栏1 “四个富源”建设目标 |
开放富源。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独特区位优势充分显现,连接滇中城市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大通道等国内腹地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强化,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交通枢纽关键节点地位日益巩固。到202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到2035年,开放富源目标基本实现。 实力富源。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5%,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0.75%。到2035年,实力富源目标基本实现。 美丽富源。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人文美成为普遍形态。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47.88%以上,森林蓄积量达704万立方米以上,单位GDP能耗完成市下达目标,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27%,县城人均拥有绿地面积9.24平方米,实现县域内的主要河流、土壤、空气没有重大污染。到2035年,美丽富源目标基本实现。 幸福富源。民生保障日益完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到202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和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8%以内,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6%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48%,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20张以上,每万人拥有足球场馆1块以上,全县行政村村村通公交,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14人以内。到2035年,幸福富源目标基本实现。 |
第四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
按照提高空间配置效率、改善空间功能品质、增强空间治理能力,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需求,形成“一核两廊六片区”的发展格局。
——做强一核。围绕县城建设开发这一“核心”,以老城区更新和新区开发为重点,以美丽县城和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为抓手,持续推进“一片两线三河四园五湖八景”建设,创建成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生态文明县、省级平安县,加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步伐,着力打造集行政、商业、文化、体育、科教、医疗、康养为一体的中心城区,构建具有强大辐射力和带动力的核心增长极,将富源建设成产业兴旺的繁荣之城、绿水青山的生态之城、文明和谐的幸福之城。
——做优两廊。依托县域主要交通和河流干线,打造内外联动交通经济走廊和绿色河谷经济走廊。交通经济走廊:依托新建的5条高速公路和省道204线等境内交通网络,以沿线乡镇集镇为重要节点,以特色农业、商贸物流、新型工业等产业为支撑,形成贯通南北、辐射全境、连接滇东黔西的交通经济走廊。河谷经济走廊:依托黄泥河(含小黄泥河)流域,加强保护治理和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河谷水热资源、物种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健身康养、特色民宿、红色文化和峡谷风光为一体的河谷经济走廊。
——做实六片区。立足各乡镇(街道)资源、区位和发展优势,加快特色小城镇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县乡协同、城乡融合、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中心城镇片区:依托中安、胜境地处县城的优势,促进国土空间和土地资源集约开发,增强辐射带动功能,鼓励发展餐饮住宿、休闲旅游、健康养老、市政综合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加工制造、商贸物流、创业创新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实现人流往县城聚集,物流在县城集散,消费向县城集中。县城卫星城镇片区:依托后所、大河与县城相连的优势,完善集镇功能,融入打造县城15分钟生活圈,重点发展种养业和休闲餐饮、绿色食品、商贸物流等产业,逐步实现与县城一体化同城化发展。中部内联外通片区:依托墨红、营上、竹园地理优势以及优良的自然生态、红色文化,重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商贸物流、民俗文化、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产业,打造连接其他乡镇、联通周边县区的示范带动区。县城副中心城镇片区:依托富村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发展魔芋精深加工业、商贸物流等产业,打造魔芋小镇和全国知名的魔芋交易中心,将富村集镇建设为富源副中心城镇。重要煤电及煤化工片区:依托黄泥河、十八连山、老厂丰富的煤炭资源,重点发展煤电、煤化工、新型建材、煤层气开发、商贸物流等产业,着力打造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示范区。特色民俗生态旅游片区:依托古敢独特的水族民族风情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老、观光农业等产业,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小镇。
富源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
第三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紧扣全县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突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全面引进和利用科技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力塑造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加大全社会创新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环境,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发展动能。
一、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落实科技强国行动纲要,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建立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引导作用,将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聚焦重大创新工程,促进创新资源统筹配置。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与政府科技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决策科学化支撑智库,提高科技发展战略决策信息收集、研究和传递效率。
二、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加快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创业的补助、贴息、奖励,引导带动更多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探索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投融资方式。到2025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0.75%,全县研发经费投入达3.94亿元、与2020年相比年均增长16.7%,不低于全市增长速度。
三、优化创新环境
建立健全各地各部门之间的创新组织协同机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社会组织和团体参与创新、支持创新的主体作用,形成全社会重视创新的新格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增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文化。
第二节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全县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一、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以省级实验室为重点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大河乌猪、富源魔芋等特色产业和3个百亿级支柱产业、6个十亿级优势产业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备一流研究实力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建立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为重点的创新主体培育体系,努力抢占特色优势领域技术制高点,通过转变服务方式、完善配套机制、营造良好氛围,逐步建立富源创新主体培育体系,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效能。建立以项目研发为重点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以推动项目研发为重点,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建立以高端人才培引为重点的科技人才支撑体系,依托珠源系列人才培养工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高端人才培育和引进为重点的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产业工人等多层次人才体系。建立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创新体系,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为重点,主动融入国家、省、市科技创新高地,强化横向、纵向交流合作。建立公共技术创新体系,为全县产业发展及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试验试制、检验检测、质量管理、技术咨询、技术推广、人才培训等技术服务。改革完善项目研发与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的衔接协调和金融支持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在富源布局建设创新平台,争取一批国家、省、市重大科技设施、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富源落地建设,推进公共开放型专业服务和研发支撑平台等创新服务体系聚集发展,发展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
二、大力培育创新主体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科技型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推动科技型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推进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快龙头骨干企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优先在骨干企业中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支持骨干企业申报各类科技和产业化专项资金及计划,参与重大工程建设、重大产业技术研发、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行业共性技术的攻关等。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全面提升骨干企业创新能力。围绕大河乌猪、富源魔芋等特色产业和3个百亿级支柱产业、6个十亿级优势产业,引进国内知名院所、高校和企业在富源建立研发机构,着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到2025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20户,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48件以上。
第三节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创新链上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三个关键环节,统筹布局和大力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
一、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和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平台
在科技研发环节,着力打造协同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集成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创新链各环节的创新资源,培育建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基地),加强产学研结合的实验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探索形成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知名高校开展科教产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建设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推进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共享服务能力。到2025年,新认定省级产业创新中心1个。
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新型孵化平台
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围绕大河乌猪、富源魔芋等特色产业和3个百亿级支柱产业、6个十亿级优势产业,以科技成果落地孵化、转化、产业化为重点,提高全县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发展,支持建立富源县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水平。依托全省统一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平台,为技术交易提供政策法规、技术评价、中试孵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综合配套服务。建设孵化功能齐备、创投资本充足与商业模式完整的品牌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增强孵化器对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功能,支持孵化器为创新创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测试验证服务、中试服务、技术培训、金融支持、创投服务等专业服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服务平台,加强金融资本、创业资本与科技成果的对接,整合各类科技金融资源,共建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银行、创业投资、投资基金、保险机构、担保机构、证券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融资服务平台,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到2025年,新认定众创空间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
第四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科技成果、专利等无形资产价值市场化,全面提升全县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聚焦大河乌猪、富源魔芋等特色产业和3个百亿级支柱产业、6个十亿级优势产业以及富源数字化建设等重点领域,吸引各类科研主体帮助富源着重在合成、提取、还原等重点路径和环节,攻克一批制约全县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加强项目研发的标准规范、方法路径、创新环境等方面的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围绕大河乌猪、富源魔芋等特色产业和3个百亿级支柱产业、6个十亿级优势产业,以科技成果落地孵化、转化、产业化为重点,通过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产学研结合推进成果转化、提升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及技术转化等形式,显著提高全县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围绕市场需求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完善自主创新产品应用政策体系,畅通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渠道,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建设,形成科技项目成果发布和转化运用激励机制。充分利用科技入滇、科技入曲对接活动,实现一批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人才和团队“四个落地”。到2025年,新增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转化运用科技成果5项以上。
三、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建立技术经理人队伍,支持创办技术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搭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完善专业服务体系。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促进技术要素流动。加快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构建一批面向市场、优势明显的技术标准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及其知识产权转化的能力。推进科技、标准、产业协同创新,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标准,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及其知识产权转化为技术标准,提升重点和优势产业实质性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培育一批以技术标准获得领先的竞争型企业,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标准化人才队伍。
第五节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落实创新创业、安家落户、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人才引进系列政策,依托重大工程、创新平台、科技计划与项目,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与重点高校常态化对接、深度化对接、精细化对接,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的重点专业高校毕业生来富源工作。鼓励支持省级以上专家到富源设立专家工作站,探索搭建人才共享信息平台,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到2025年,新建市级以上专家工作站5个,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和团队(含柔性引进)10人(个);培养“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2人,“云南省创新团队”1个;云南省科技特派员认定20人,推进服务“三区”科技人员10人。
第六节全面提升富源数字化水平
一、全面推进数字政务建设
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完善和扩展电子政务应用平台,提升电子政务推广应用水平,推动电子政务服务向街道、社区和农村延伸。围绕社会信用、综合治理、社会保障、市场监管、电子监察、应急管理和地理信息等,基于省、市电子政务网络传输骨干网,继续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更新“一部手机办事通”功能,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全县、连接省市的统一电子政务网络。
二、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加快大数据、“互联网+”在产业的创新应用,推动大数据、大工业、大农业、大旅游等深度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深化信息技术在煤炭、电力、煤化工、铝加工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应用,建设一批智慧矿山和智慧园区。发展“互联网+农业”形式,建设智慧农业。推进富源魔芋、大河乌猪等重点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可追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持续推进“一部手机云品荟”“一部手机游云南”等“一部手机”系列运行,深化“刷脸就行”“亮码扫码”等数字技术应用。加快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物流+”“旅游+”“养老+”等跨界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推进智慧物流、智慧旅游等发展,加快发展“无接触”消费、新零售等新业态。
三、积极建设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
打造“城市大脑”,建设智慧城市平台,推进教育、医疗、交通、城管、应急、传媒等领域全面数字化,推动城市治理、服务、监管体系数字化发展。推进智慧社区示范建设,提高社区物业管理、医疗社保、公共文化、养老托幼、社区安防等方面智能化水平。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积极建设数字乡村,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打造富村、营上等一批“智慧小镇”,建成一批“智慧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专栏2 富源数字化水平提升工程 |
数字创新应用新平台建设。规划建设富源县大数据中心,重点推进数字政务、数字医疗服务体系、工业互联网渗透测试和众测平台、信息中心数据交换系统、乡镇数字集群基站系统、数字化社会治理能力、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数字城管平台、数字生态环保支撑体系、乡村就业服务信息平台等项目,总投资11.2亿元。 行业智慧化工程。规划实施智慧农业、智慧校园、智慧金融、智慧供水、智能停车场、智慧产业园区、交通运输智慧化平台、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智慧城管指挥中心、智慧应急指挥中心、智慧安防小区管控系统、派出所警务智能化等项目,总投资23.65亿元。 智慧县城建设。规划建设智慧县城平台,推动交通及停车、市政公用设施、环境卫生、综合管廊等城市设施数字化展示及管理等项目,总投资32.66亿元。 |
第四章全力打好产业转型攻坚战着力建设实力富源
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曲靖“四个定位”的决策部署和曲靖市重点打造“五大千亿级支柱产业基地”、积极培育“六个百亿级优势产业”战略谋划,立足富源实际,稳步发展粮烟传统产业,重点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和生物资源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绿色铝精深加工“3个百亿级支柱产业”及电力、新型煤化工及精细化工、建筑建材、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和数字经济“6个十亿级优势产业”,构建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动态迭代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富源产业转型升级走在全市前列,着力建设实力富源。
第一节稳步发展粮烟传统产业
一、稳定粮食生产
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推进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以建设高原粮仓为目标,以科技兴农为主攻方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优化品种区域布局,打造粮油高产稳产示范区,重点发展优质玉米、优质水稻、加工型马铃薯、小麦、特色杂粮等,确保粮食安全。加强“胜玉”系列玉米良种选育推广,扩大青贮饲用玉米、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大力推广适宜区域小麦种植,切实增加产量;恢复水田并发展水稻种植,积极开展优质稻米开发;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提升马铃薯种植面积、单产水平和总产量;积极发展无公害荞麦、薏仁等杂粮,创建万亩薏仁种植示范区。到202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98万亩,实现粮食产量不少于38万吨。
二、提升烤烟生产效益
充分利用烟区规划成果,进一步提高烟叶种植集中度,保护好、发展好核心烟区,做好烤烟品种纯化,加强烤烟配套,全面提高烤烟生产整体水平。到2025年,全县种植烤烟9.24万亩,收购烤烟24.95万担,实现收购值3.69亿元。
第二节打造三个百亿级支柱产业
一、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和生物资源加工产业
充分发挥富源魔芋品牌优势,加快魔芋良种繁育及种植基地建设,巩固提升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基地县的地位;大力发展以乌猪为主的畜牧业,积极支持蛋禽等传统家畜和山地牧业发展,加大生猪、肉牛、肉羊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力度,做大做强大河乌猪、富源魔芋、肉牛羊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做优做活辣椒、山药、生姜、山地蚕豆、紫薯和油菜六大旱作高原生态特色产业,做精做细蔬果药产业。做优现代生态渔业,加快发展“稻田+鱼+X”多种养殖产业。转型发展林草经济。以提高加工转化能力为核心,打造一批知名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品牌,鼓励佳芋魔芋、满地金、好源、东恒等企业提高就地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推进生物资源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低端向高端、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不断延伸产业链。到2025年,种植魔芋15万亩,出栏生猪245万头、肉牛10万头、肉羊36万头,实现高原特色农业和生物资源加工产业产值189亿元。
专栏3 名特优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 |
富源魔芋品牌提升工程。规划实施魔芋“一县一业”示范建设、魔芋良种繁育及种植基地、富村镇高原特色农产品魔芋品牌提升、富村农特产品魔芋加工出口基地等项目,总投资13.62亿元。 大河乌猪品牌提升工程。规划实施大河乌猪“一县一业”示范建设、大河乌猪科技园、国家级良种“大河乌猪”繁育推广应用、国家级乌金猪(大河猪)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云南东恒集团大河乌猪产品深加工等项目,总投资19.99亿元。 |
二、打造煤炭开采和洗选产业
紧扣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五化”矿井建设,推进煤炭产业安全、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力争全县煤矿100%建成一级标准化矿井、100%实现智能化。以煤矿整治重组为契机,有序推进煤矿改造升级项目落实。积极开展绿色发展、煤矿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培育和引进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鼓励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以白龙山煤矿、雨汪煤矿、6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项目为重点,不断提高矿井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加强矿区电源、电网、运输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通用选煤技术,加大选煤厂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煤炭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到2025年,生产原煤3000万吨,实现产值190亿元;生产洗精煤1000万吨,实现产值90亿元。
专栏4 煤炭产业提升重点工程 |
煤炭开采。规划新建白龙山煤矿二井、三井,雨汪煤矿二井3个项目,总投资156亿元。保留的45个地方煤矿、14个省属煤矿加快整合重组和改造升级步伐,平均单井规模提升至65万吨/年以上,总投资118亿元。 |
三、打造绿色铝精深加工产业
围绕把富源打造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园的目标,依托云南云铝泽鑫铝业有限公司、富源锦鸿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云南富源今飞轮毂制造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争取引进年产50万吨电解铝项目,着力推进年产300万台汽车变速器铝压铸壳体二期、年产400万只制动圈和200万件铝合金摩托车轮毂毛坯二期、年产30万吨再生铝二期、年产100万套摩托车发动机壳体二期、年产200万件汽车轮毂、年产100万件发动机缸盖、年产1000万件汽车摩托车气缸套(体)、年产100万件高端摩托车车架10000吨锻铝型材、年产400万件高端铝锅和1200万件摩轮制动圈等项目建设,推动绿色铝精深加工一体化发展,构建铝液(铝锭)—铝合金(铝合金液)—铝轮毂、铝配件、铝铸件—建筑装饰铝型材—交通及航空高级铝复合材料—废旧铝回收再利用的铝加工制造循环产业链条,加快形成铝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态势,在云南建设世界一流“中国铝谷”中作出富源贡献。到2025年,力争形成80万吨电解铝、30万吨再生铝、30万吨铝合金、60万吨铝型材产能,绿色铝精深加工产业产值达220亿元以上。
第三节积极培育六个十亿级优势产业
一、稳步发展电力产业
巩固提升火电、水电等传统电力产业,鼓励煤电、电冶联营,积极发展风能发电、光伏发电、瓦斯(煤层气)发电和余热发电,进一步提高电力装机规模和水平。推进企业直供电和富余电量交易,加快煤电一体化、电冶一体化发展,稳步发展电力产业。到2025年,全县电力总装机容量达745万千瓦,比2020年增加358万千瓦;发电150亿度、年均增长13.7%;实现电力产值50亿元、年均增长13.7%。
专栏5 电力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
火电。规划建设华能雨汪电厂二期2×100万千瓦火电机组项目,总投资90亿元。 风电。规划建设华能富源西风电场、华能富源北风电场项目2个,总投资50亿元。 瓦斯发电。规划建设纳佐煤矿瓦斯发电站、补木戛煤矿瓦斯发电站项目8个,总投资0.8亿元。 光伏发电。规划建设华能富源香花岭光伏电站,总投资12亿元。 |
二、积极培育新型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
立足于富源煤炭资源优势和现有工业发展基础,积极推进煤炭向精深加工转化,重点发展“焦化—焦炉煤气—甲醇/合成氨/LNG”产业链。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开展产业延伸和资源要素融合,构建企业联合、产业耦合、系统复合的产业循环体系,积极引进一批产业链延伸项目,推动甲醇、天然气、改制沥青等产品实现就地深加工转化,提高附加值。努力推动富源年产40万吨合成氨、年产20万吨氯酸盐、年产20万吨双氧水、年产20万吨新型清洁环保车用燃料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新型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产值达45亿元。
三、加快发展建筑建材产业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建材产业,扶持发展以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和以建筑钢结构为主的新型建材,提高绿色建材产品质量,增加绿色建材产品供给,全面提升建材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加快西南水泥日产7000吨熟料生产线、轩祥年产25000万块煤矸石砖及砌块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建筑建材产业产值达23亿元以上。
专栏6 建材产业重点工程 |
以西南水泥、宏发水泥等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实施日产7000吨熟料生产线、富源县煤矸石资源化综合利用等项目,总投资14亿元。 |
四、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品建设”的原则,提升城市现代商业服务功能,加快培育和发展县城中高端商业综合体、乡镇商业中心和村(社区)便民商业网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形成覆盖全县、辐射区域、特色突出、均衡布局、惠及民生的三级商业中心体系。大力培育地方特色餐饮业品牌。以富源酸菜猪脚、拽米线、大河羊汤锅、清真牛汤锅等为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富源特色的饮食品牌,建成3—5个以富源食材为原料的中央厨房,制定富源特色饮食菜品菜系,提升“吃在富源”的知名度。实施住宿业扩容增效工程。按照“安全、舒适、特色”的要求,打造一批适应商务旅游休闲需求的星级宾馆、商务酒店、快捷酒店和特色民宿。打造夜间经济街区和城市商业综合体。鼓励发展夜间经济,把发展夜间经济与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起来,集合餐饮、服务、休闲、健身、购物、娱乐等多元服务业态,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夜间经济街区和城市商业综合体。打造便民生活服务圈及社区便利店。建设专业化批发市场,实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推进标准化农贸市场全覆盖,优化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发展智能化、品牌化连锁便利店,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发展24小时社区便利店。加快物流体系建设。依托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推进物流资源整合,合理布局建设物流中心。探索发展加工、货物配送等物流增值业态,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完善冷链物流仓储等设施,提升智慧化水平。推行城乡一体化配送,统筹规划城际配送中心、城区配送中心、乡村配送站三级配送网点建设,全面打通城乡配送网络。全面提升商贸物流信息化水平。围绕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引导各产业同电子商务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商贸物流信息化水平,推动形成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三流合一”,建成富源县“现代物流云”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强化物流集群效应,把富源建设成为承接滇黔川桂经济圈的重要物流节点,促进富源商贸物流产业提速发展。到2025年,商贸物流产业产值达55亿元以上。
专栏7 现代商贸物流重点工程 |
农贸市场。规划新建及改造标准化农贸市场项目2个,总投资9.25亿元。 交易市场。规划新建综合交易市场、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等项目4个,总投资12.39亿元。 住宿业扩容增效工程。新建和改扩建4个星级酒店、40个商务酒店、60个快捷酒店,提供6000个以上床位,满足旅游、商务及大型活动接待需求。 |
五、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一)开创富源全域旅游新格局
围绕关隘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古人类遗址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立足“富源是一个景区”的新理念,突出“滇南胜境”示范区品牌建设,打造“万顷桃园、百里桃花”景观带,开发富源胜境关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挖掘红军长征过富源红色文化旅游,推动建设县城游客集散中心、十八连山镇、富村镇、墨红镇和古敢乡4个游客集散次中心及各景点游客接待中心,突出抓好“滇南胜境”旅游融合示范区、陶源溪谷万亩桃花旅游观光、墨红镇“云淡风轻慢步墨红”全域旅游等项目开发,形成“仰慕滇南胜境、游览万顷桃源、延年天然氧吧、探险森林公园、体验民俗奇景、醉美古敢水乡、品味魔芋全席、感受红色熏陶”的“富源景区”,开创富源全域旅游新格局。
(二)着力打造五条旅游精品线路
加强红军长征过富源沿线遗迹保护和开发,打造黄泥河铁锁箐中央政治局会议遗址—富村老岩脚战斗遗址—沙寨阻击战遗址—白龙山战斗遗址—车心口烈士陵园等重要红色旅游点、村落遗址在内的红色游线路,形成重走长征路、缅怀革命先烈的红色足迹追寻游。
打造珠江源风景区—中安支锅石—富源县城—大河—营上—富村—老厂—罗平长底的黄泥河流域河谷风光旅游线路,形成领略河谷风光、体验民俗奇景、感受红色熏陶、参与健身康养的认知及健康游。
推进县城—麒麟区旅游联结线建设,打造盘州—胜境关—康养小镇—多乐原风景区—珠江源风景区的健康生活目的地旅游线路,形成登临胜境雄关、追溯人文情怀的雄关遗址探秘游。
打通兴义—十八连山—富村—罗平油菜花海等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品味魔芋全席、观赏雨汪贵州龙化石遗址文化、体验农耕文化的自然生态康体游。
加快兴义—古敢旅游联结线建设,打造白云寺—古敢水乡—兴义万峰林等精品旅游线路,形成领略水族风情、感受民族民俗文化的民族特色风情游。
(三)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
挖掘整理以古敢水族、墨红彝族为重点的民族文化,以红军长征过富源沿线遗址和红色文物博物馆为主的红色文化,以大河古人类遗址、雨汪贵州龙化石遗址等为重点的遗址文化,以煤矿为重点的矿山文化,以胜境关为主的关隘文化等资源,建设一批红色教育、社会实践、农事民俗体验基地。大力发展农事节庆文化产业,积极开发营上庙会、彝族火把节、水族三月三“山歌会”、回族开斋节等重要民族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节庆品牌。推动实施富源传统工艺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传习所和大师工作室、传统工艺工作站,培育彝族刺绣、水族吞口、富源酸菜等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和食品,争创一批特色民族传统工艺示范村,带动传统民族工艺振兴。积极培育生产经营市场主体,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业提质增效,到2025年,规划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30个,文化旅游产业产值达32亿元。
专栏8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工程。加强文化创意、设计与民间工艺品之间的深度融合,实施乡村传统手工业振兴工程,培育彝族刺绣、水族吞口、紫竹加工、红紫塘黑陶等民族民间工艺品。促进特色美食文化开发,以酸菜猪脚、全羊汤锅、魔芋、清真牛汤锅、姜子鸭、血辣子等具有富源特色的美食为亮点,建设美食文化城。 景区道路联通工程。新建回隆收费站出口—多乐园景区通景公路,改扩建县城—胜境关—文笔山风力发电场、S204省道哈播入口—哈播峡谷、古敢乡政府所在地—水五寨寨门等公路,完善沿途标识标牌。开通县城—多乐原、县城—陶源溪谷等公交专线,实现专线旅游填白。 精品民宿打造工程。选择3—5个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独特、生态环境良好、人口较为集中的自然村试点,打造一批精品民宿,探索一条乡村旅游新路子。 |
六、扶持发展数字经济产业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从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城市“四条线”同步推进“数字富源”建设,实施一批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项目,推广农产品溯源应用,着力打造数字化高地,高质量推动智慧停车、智慧交通等社会化应用场景建设,着力推进富源产业数字化运用。到2025年,数字经济产业产值达20亿元以上。
第四节统筹发展其他产业
一、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强化住房供给,按照“提升品质、完善功能”等要求,强化建筑容量控制,加强城市规划管控,提高新开发小区品质。推进房屋租赁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改革,为市场提供适宜居住、环境优美的高品质商品房。盘活城市、郊区的土地和房屋资源。加快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赁并举的住房制度,充分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到2025年,房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1.9亿元、年均增长6%。建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高品质多元化房地产市场。到2025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24.5亿元、年均增长7 %。
专栏9房地产项目 |
规划建设宏发新时代商业广场、晨龙壹号等项目10个,总投资50亿元。 |
二、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审计、会计、法律、公证、仲裁、计量、技术和咨询等现代中介服务业,为政府、企业和家庭提供决策咨询、投资论证、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经济代理、企业诊断、市场调查、公证鉴定、工程招投标、法律服务、家庭理财等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重点打造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投资咨询所等中介组织,提升中介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到2025年,实现中介服务业增加值10亿元、年均增长11%。
三、有序发展金融保险业
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新的融资和担保形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工具,大力引进商业银行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全面实施农民房产证、土地证和林权证抵押担保贷款,盘活农村资产,加大信贷支持农村发展力度。支持证券机构在富源设立分支机构,积极鼓励富源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加强对保险行业的规范和管理,扩大各类保险的覆盖面。到2025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2亿元、年均增长3.9%。
第五节建设现代产业园区
一、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加强水利、电网、道路、邮政、通信、冷库、仓储、物流中心、交易市场、电商平台等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园区基础条件。以大河乌猪、富源魔芋、辣椒等特色农业为重点,整合农业、文化、旅游等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后所、大河、富村3个农业示范园,大河、富村2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墨红、大河、富村、古敢等7个田园综合体,发展农业生产、精深加工、观光体验、康养休闲等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集聚、综合效益。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培养新型农民,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依托农业产业园区,加快构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体系,推动“产品+品牌+企业+基地”有机结合,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和申报认定知名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着力把富源建设成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强县。
二、全力打造智慧产业园区
按照“一园四片区”空间布局、“1+2”主导及多元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园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启动园区标准厂房及配套基础设施(二期、三期)、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智慧园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绿色铝一体化产业、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新型建材产业等产业,强化企业引进和培育,逐步形成大型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富源产业园区在全省保留的48家省级园区的综合水平,把富源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富源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和主阵地,把富源建设成为极负盛名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县。到2025年,产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实现工业产值346亿元。
专栏10 智慧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工程 |
智慧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工程。规划建设产业园区智慧园、产业园区5G通信网络(胜境片区、多乐片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项目6个,总投资15.62亿元。 一园四片区。“一园”:云南富源产业园区;“四片区”:胜境片区、多乐片区、天宝片区和升官坪片区。 “1+2”产业体系。1个主导产业:绿色铝一体化产业;2个辅助产业: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新型建材产业。 多元发展。综合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消费品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 |
第六节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增强富源在“大循环、双循环”中的嵌入度和贡献度
充分发挥富源作为出省入滇关键节点城市的枢纽作用,依托出口监管仓建设,增强高原特色农业、煤炭和铝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对内主动对接滇中城市群、成渝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持续发展煤电一体化,推进企业直供电和富余电量交易,打通跨省输电通道,推动华能雨汪电厂火电机组送电贵州。对接云南世界一流“中国铝谷”建设,加宽加长富源铝产业链,推动深加工及产业链配套加速聚集。对外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交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二、拓展投资空间
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增动力,抓住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加大“两新一重”支持力度等政策机遇,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重点投向城市更新改造、“美丽县城”、特色小镇、乡村振兴、新型基础设施、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一批农业良种繁育提升、矿区电源建设、矿区运输通道建设等重大工程,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防洪减灾、送电输气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三、培育和释放消费潜力
巩固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引导信息消费,提倡共享消费,提升养老、托幼等社区消费,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服务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激活农村消费,加快农村吃穿住用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鼓励和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第五章全力打好县城建设和乡村振兴攻坚战
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和新城开发,加快推动乡村振兴,稳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撤县设市。
第一节全力建设美丽县城
一、优化县城发展格局
推进富源县城总体规划的优化调整,统筹各类空间规划、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优化城市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县城发展格局。按照《富源县旧城改造实施办法》的相关要求,制定旧城改造实施计划,完成各片区的城市规划。以“拓空间、优规划、重生态、彰文化、兴产业”的发展思路,着力实施玉贞观文明公园、晴云公园、鸣凤森林公园、胜境湖湿地公园等项目,持续推进“一片两线三河四园五湖八景”建设,把富源县城打造成为滇东美丽门户城市。
专栏11 “一片两线三河四园五湖八景”建设工程 |
“一片”即县城北片区;“两线”即东绕城线和西线迎宾大道(沪昆高速公路回隆出口至县城玉顺街);“三河”即东门河、清溪河、小黄河;“四园”即旧城山公园、玉贞观公园、晴云公园、鸣凤公园;“五湖”即玉顺湖、清溪湖、玉贞湖、胜境湖、九龙湖;“八景”即石龙古寺、东岭晴云、峦岗翠竹、宣威晓月、玉真仙桥、白马留泉、众壑秋潮、清溪仙洞。 |
二、完善县城基础设施
围绕“干净、宜居、特色、智慧”四大要素,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县城北片新区开发。加快高速路口、车站、广场等交通节点到县城连接线的改造提升,全面消除县城内“断头路”。实施城市更新改造,抓好老旧小区、农贸市场和胜境街道城中村改造项目,积极支持中安监狱迁建。加快老城区供水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改造提升。推进新城燃气管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公共立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城市功能。
三、提升县城品质
着力实施县城老城区“四化”工程,全面改善城市形象。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县城北片新区开发,尽快完成玉顺街带状绿化工程、城市亮化景观工程等项目建设,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和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品位。按照美丽县城和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建设任务要求,对标对表,补齐短板,全力推进,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同时加快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生态文明县城、省级平安县创建步伐,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省级文明县城,把富源建成产业兴旺的繁荣之城,绿水青山的生态之城、文明和谐的幸福之城。
专栏12提升县城品质工程 |
县城公共交通。规划建设清溪路延长线、南出口临时疏散通道等项目4个,总投资5.62亿元。规划建设城市公共立体停车场(含充电桩)、产业园区公共立体停车场(含充电桩)等项目3个,总投资9亿元。 市政管网。规划建设集中连片供水工程、北片新区供水工程2个,总投资5.69亿元。规划建设北片区地下综合管廊,总投资5.33亿元。 园林绿地。规划建设玉贞观文明公园、晴云公园等项目7个,总投资25.1亿元。规划建设清溪湖体育健康步道,总投资0.6亿元。规划建设东门河、清溪河综合治理等项目3个,总投资41亿元。规划实施玉顺街带状绿化工程、城市亮化景观工程2个,总投资3.1亿元。 老城区改造。规划实施老城区供水改造工程、排水管完善工程、城市综合管廊建设项目3个,总投资7.9亿元。规划建设老城区城中村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3个,总投资25.8亿元。 |
第二节做特做强集镇
完善集镇控制性详规,科学规划城镇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完善农贸市场、公厕、停车场、学校、医院、文体广场等配套设施和服务,抓好“一水两污”设施建设,提升集镇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能力。围绕云南省“健康生活目的地”战略,紧扣“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七大要素,积极推进富源康养特色小镇、富村魔芋特色小镇、古敢水乡特色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形成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美丽特色小镇。巩固提升富村镇、黄泥河镇全国重点镇和营上镇、墨红镇市级重点小城镇,全面提升后所、大河、竹园、老厂、十八连山等集镇水平。以经营城市的思维和理念推进集镇建设,完善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配套服务,加强集镇管理,提升集镇形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专栏13 做特做强集镇建设工程 |
集镇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规划建设集镇污水收集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墨红镇排水防涝设施、营上地下综合管廊项目4个,总投资5.7亿元。 特色小镇。富源康养特色小镇:占地4.5平方公里,建设1片康养特色街区,1座康养主题酒店,1座户外运动康养森林公园,1所职业培训学校,1家特色医疗服务机构,总投资20亿元。富村魔芋特色小镇:建设魔芋种植示范观光基地、魔芋加工和研发基地、魔芋文化广场、魔芋展览馆、魔芋培训和交流中心、魔芋美食一条街、五星级魔芋温泉大酒店,改造提升富村魔芋交易中心,带动块泽河大峡谷、热水塘温泉、居核跌水瀑布、万亩花海、鲁纳天然氧吧等乡村旅游开发,总投资20亿元。古敢水族旅游特色小镇:依托古敢全国环境优美乡良好生态、浓郁的水族文化、冷潭热泉等资源优势,开发“品水族特色美食、赏水族传统文化、购水族特色产品、步水乡秀美山川、入水乡天然氧吧、享水乡温泉理疗”的旅游产品,打造集水族文化体验、农业观光、温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休闲特色小镇,总投资17.5亿元。 |
第三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
一、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从农户手中规模流转土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村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落实扶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帮助小农户加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创建一批“一镇一特”农业产业强镇,打造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建立农业产业强镇和专业村建设良性发展机制,示范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统筹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科学规划城镇和村庄建设,保护利用传统村落、乡村风貌,大力建设美丽集镇、美丽乡村。分类进行村庄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整治村庄公共空间,提升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建设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农村建筑。全面落实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开展“美丽乡村万村示范行动”。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
三、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加强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实施村庄污水和垃圾治理工程,推动“两污”治理和人居环境提升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深入推进村庄“七改三清”等专项整治行动,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实现行政村公厕和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紧扣旅游特色型、美丽宜居型、提升改善型、自然山水型、基本整洁型五种村庄类型,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建设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森林村庄、卫生村庄。以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创建为先导,以“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活动为抓手,持续完善村规民约和文明健康制度。以建设“产业生态化、居住城镇化、风貌特色化、特征民族化、环境卫生化”的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到2025年,规划建设省级美丽乡村12个、市级美丽乡村100个、县级美丽乡村138个。
专栏14 建设宜居乡村重大工程 |
规划建设古敢补掌、竹园乐乌、中安回隆等省级美丽乡村12个,黄泥河新寨、墨红玉麦、古敢沙营等市级美丽乡村100个,大河格宗、黄泥河发祥、富村居核等县级美丽乡村138个。 |
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秉持规划先行,推进多规合一,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突出建设山地生态宜居县城“一核引领”,把乡村振兴融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轮驱动”战略,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闯出一条具有富源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打造“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乡村振兴富源样板,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绘就新时代“滇南胜境·魅力富源”乡村美丽画卷。
第四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
坚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推动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联动。建设县城至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联通工程,大幅缩短园区与县城通勤时间,推动北片新区与产业园区良性互动、资源共享、产城一体、同城化发展,为园区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稳定职工队伍提供保障,为县城发展聚人气、兴商气、汇财气,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县城繁荣发展。全力推进建设集镇道路、能源供应、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区域共享,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设施支撑。
第五节健全城乡融合机制
推进城乡农村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实施以县城带动周边村庄联动发展的城镇化模式,推进城中村、城边村、棚户区、老旧工矿区、城郊结合部等改造和“村改居”工作,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创新完善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落实好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和权益政策,做好社会保险服务。
第六章加快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增强发展后劲
统筹推进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牢牢把握全省推进县域高速公路“互联互通”、铁路“补网提速”、航空“强基拓线”等政策机遇,以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县为目标,加快5条高速公路建设,加大矿区公路建设力度,规划建设富源A2型通用机场,形成互联互通、更加畅通的交通网。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依托沪昆高铁、高速公路等建设综合客运、货运枢纽,推进多层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城乡公共交通体系,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交,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镇镇通高速路、行政村通四级路、自然村通硬化路”,形成四通八达、路路畅通的农村交通网。加快华能滇东矿区铁路及运销工程建设,推动昆曲城际铁路延长线建设。
专栏15 强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
高速公路。规划新建沪昆高速G60扩容复线、宣威至富源、富源至罗平、贵州兴仁至麒麟、富村至长底5条高速公路233公里,总投资425亿元。 国道省道提级改造工程。规划改扩建国道G320线、省道S204线、省道S205线、省道S309线4条公路,总投资137.28亿元。 农村公路畅通工程。规划改扩建大扒公路、大团公路、黄迤公路等15条公路,总投资168.94亿元。规划实施500公里乡道升级为四级公路、245个自然村527公里道路硬化工程,总投资36亿元。 规划新建中(小)桥梁11座,总投资0.22亿元。 客运枢纽工程。规划新建墨红客运站、十八连山客运站、14个建制村农村客运站等项目,总投资1.57亿元。 铁路建设工程。华能滇东矿区铁路及运销工程(一期)8.8公里、华能滇东矿区铁路及运销工程(二期)15.7公里、昆曲城际铁路延线(曲靖—富源—盘州线)等项目5个,总投资103亿元。 |
第二节加快现代综合物流体系建设
加快以公铁多式联运为重点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冷链仓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统筹规划城际配送中心、县内配送中心、乡村配送站三级配送网点建设,完善城乡配送网络,构建城乡一体化配送体系。完善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基础配套,全面提升物流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
专栏16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项目 |
仓储物流。规划建设富源县物流投递中心、多乐物流园区、天宝园物流中心、滇黔交界公铁多式联运现代物流基地等项目15个,总投资69.2亿元。 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规划建设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1个、乡镇(街道)物流分拣中心12个、行政村物流服务站80个,配套物流车辆12辆,总投资1.2亿元。 冷链物流工程。规划建设县城农产品储存冷库1个2400平方米、农产品储存冷库10个3000平方米、雄升冷链物流仓储库4000立方米、云南满地金农特产品电商冷链物流项目,配备10辆冷藏车,总投资8.12亿元。 电子商务工程。规划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等项目3个,总投资2.9亿元。规划续建魔芋及农副产品电商交易中心、云南满地金农产品电商交易市场项目2个,总投资0.2亿元。 |
第三节加快现代水网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实施“兴水强县”战略,加快推进现代水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开工一批引调水、重点水源、大型灌区等节水供水工程,提升全县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到2025年,实现新增库容2000万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4000万立方米。深入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持续推进水生态修复,扩大河湖生态空间。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增强水利信息感知、分析、处理和智慧应用的能力,以水利信息化驱动水利现代化。
专栏16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项目 |
仓储物流。规划建设富源县物流投递中心、多乐物流园区、天宝园物流中心、滇黔交界公铁多式联运现代物流基地等项目15个,总投资69.2亿元。 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规划建设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1个、乡镇(街道)物流分拣中心12个、行政村物流服务站80个,配套物流车辆12辆,总投资1.2亿元。 冷链物流工程。规划建设县城农产品储存冷库1个2400平方米、农产品储存冷库10个3000平方米、雄升冷链物流仓储库4000立方米、云南满地金农特产品电商冷链物流项目,配备10辆冷藏车,总投资8.12亿元。 电子商务工程。规划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等项目3个,总投资2.9亿元。规划续建魔芋及农副产品电商交易中心、云南满地金农产品电商交易市场项目2个,总投资0.2亿元。 |
围绕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目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工程建设,确保建设一片、见效一片、巩固一片,提升产业区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31.24万亩以上,基本解决“靠天吃饭”“人背马驼”的状况,逐步发展智慧农业,不断夯实现代设施农业基础。
第四节完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一、加强煤矿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发展,加快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五化”矿井建设,到2025年,全县煤矿100%建成一级标准化矿井、100%实现智能化。加强矿区电源建设,实施双电源补短板工程,保障矿区供电稳定性。加快实施矿区公路改造提升工程,打通矿区运输的“最后一公里”,提升矿区交通运输保障能力。
专栏18 煤矿基础设施建设
专栏18 煤矿基础设施建设 |
矿区重点电源建设工程。规划新建110kV石岩变电站、110kV铜厂变电站、110kV布都变电站、110kV鸣凤变电站、35kV西流水变电站合计5座输变电工程;增容扩建35kV后所变电站、35kV黄泥河变电站、35kV祖德变电站和35kV田边变电站5座35kV变电站,总投资3.143亿元。 矿区重点运输通道建设工程。规划改扩建老厂矿区(含老厂、十八连山、黄泥河)、焦煤主焦煤矿区(含富村、营上、竹园、大河、墨红)、气肥煤矿区(含后所、中安)18条道路,总投资371.2亿元。规划建设华能滇东矿区铁路及运销工程一期、二期项目,总投资29亿元。 |
二、加快骨干电网与配网协调建设
完善电力外送通道,提高内用的可靠性。推进智能配电网示范县建设,提升城乡电力网架水平,在重点产煤矿区新建改扩建煤矿专用变电站,提高配电网线路联络率和标准化率。
专栏19 骨干电网与配网协调建设工程 |
主要电网工程。规划新建35kV古敢变电站1座;规划新建(改造)富源县后所镇10kV杨家坟线新建网架优化项目、110kV铜厂变电站10kV恩乐Ⅱ线新建工程、110kV石岩变电站10kV雨汪Ⅰ线新建工程等10kV及以下配电网项目636个,总投资4.224亿元。 |
三、大力推进气化富源建设
开展煤层气勘探,建设产业园区胜境片区白水分输站—富源华昊天然气供气站输气管道工程、中缅油气管线白水分输站—富源县天然气管道工程液化工厂,着力推进乡镇天然气集输节点和支线管路建设,到2025年县城和集镇实现气化目标。
专栏20 气化富源工程 |
规划建设白水分输站—富源县天然气管道、富源县城区天然气管道等项目4个,总投资2.48亿元。 |
四、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车桩相适,适度超前”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划建设一批充电基础设施及配套电网改造,扩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专栏21 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工程 |
规划建设16座集中式充电站和500个分散式充电桩,总投资1.3亿元。 |
第五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以全面提升富源县数字化水平为目标,不断更新、补齐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全面实现城乡光纤到户,提升网络质量。加快5G、产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工厂、智慧矿山、智慧景区、智慧城市建设,5G网络实现中心城区、园区、集镇、矿区、景区高质量深度覆盖。开展传统基础设施“数字+”“智能+”升级行动,着力实施高速泛在连接网络建设、“刷脸就行”、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等工程,推进交通、物流、能源、水利、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电网等基础设施物联网应用、智能化改造,促进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服务业信息化,推进电子商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
专栏22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项目 |
高速泛在连接网络建设工程。规划新建富源县城、乡镇、产业园区及重点企业5G基站和网络建设项目5个,总投资7.95亿元。 补齐网络短板。规划实施4G网络、宽带光网覆盖等项目。 “刷脸就行”工程。在交通、医疗、购物、住宿、会务等领域,推广“刷脸就行”工程。 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工程。规划实施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水利、智慧物流、智慧能源基础设施、智慧物流基础设施等项目,总投资62.6亿元。 智慧矿山。加强信息技术在煤炭生产、安全、流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煤炭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提升煤炭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管理系统,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平台建设,完善县、乡(镇)煤矿视频系统,总投资2.4亿元。 |
第七章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美丽富源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屏障。围绕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人文美的目标,创新绿色发展模式,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建设美丽富源。
第一节全面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以建设“四个富源”为目标,坚定不移推进和实施“多规合一”,构建县乡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二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县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构建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推动集体用地入市制度体系建设,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和城增村减项目,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留足农村基本设施建设用地。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产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新格局。
第二节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打造绿色产业新动能,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推进矿山绿色智慧转型,建设生态化产业园区,实行绿色招商。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产业。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第三节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7个标志性战役”。加快煤电超低排放和碳减排改造,加强冶金、建材、煤化工等行业污染防治,实施城区扬尘污染治理。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加强河流生态保护,逐步恢复河流基本形态和行洪功能。全面推进城乡集中式供水水源地保护与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重要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监控能力建设。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实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工程,对医疗废物等危险废弃物进行专业化集中收集处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专栏23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工程 |
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规划实施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工程、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等项目7个,到2025年累计完成造林52万亩,总投资2.39亿元。 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推进十八连山自然保护区及后所镇小海子湿地、墨红镇下海子湿地等生态保护工作。全面推进胜境湖湿地公园、退化草原恢复与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到2025年,自然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以上。 十八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开展本底资源调查和环境要素监测,持续抓好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保护,加强对野生山茶、猕猴桃、红花木莲、三尖杉、杜鹃、榉树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和短尾猴、猕猴、斑羚、白腹锦鸡、穿山甲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监测保护,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
第四节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
强化河(湖)长制和美丽河湖建设,加强黄泥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开展国土山川大绿化,推进沿路、沿河湖、沿集镇“三沿”绿化,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湿地保护、石漠化治理、退化林修复等工程,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开展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革命纪念地、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地等各类受保护地的建设。实施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调查防控。加强十八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加强生态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推进城市面山植被恢复、废旧矿山生态修复和治理,建设绿色矿山。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区域生态功能。大力开展全民节能行动。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落实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和损害赔偿制度,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责任追究的全过程监管体系。
专栏24 环境保护与治理重点工程 |
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规划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医废处理、污水污泥处理等项目22个,总投资48.5亿元。 工业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实施产业园区企业污染综合治理、煤炭行业污染综合治理等项目4个,总投资1.67亿元。 生态修复工程。规划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和综合治理、退化草原恢复与综合治理等项目3个,总投资13.2亿元。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重点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总投资0.25亿元。 地质灾害治理及矿山修复治理项目。规划实施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治理项目18个,对全县255个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总投资1.42亿元。 重要支流治理工程。规划实施3000平方公里以上重要支流黄泥河上段综合治理工程1件,总投资2.8亿元。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规划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5件,总投资5.47亿元。 山洪沟治理工程。规划实施山洪沟治理项目25件,总投资1.03亿元。 重点河湖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规划实施重点河湖生态治理与修复项目3件,总投资2.14亿元。 水土保持工程。规划实施水土保持工程4件,总投资0.24亿元。 |
第五节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检测和确权登记,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污水、工业固体废弃物、矿山采矿固废、畜禽养殖废弃物、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等资源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最严格的节水制度,以水定城、以水定业。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土地利用功能,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土地复合利用。推动重点行业节能低碳改造,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推行能源节约高效利用,以煤矸石治理为重点推进实施煤矸石资源化利用项目和煤矸石综合治理项目。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发展再生资源产业。
专栏25 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工程 |
资源综合利用工程。规划建设煤矸石资源化综合利用、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4个,总投资13亿元。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规划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正邦现代循环农业生态园、生态渔业循环综合开发等项目3个,总投资16.26亿元。 土地整治工程。规划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补充耕地)、增减挂钩项目16个,总投资2.31亿元。 |
第八章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建设幸福富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第一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落实过渡期内不摘政策、不摘责任、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措施、投入机制总体稳定。扎实做好后续帮扶工作,开展“建救助平台、建产业帮扶全覆盖机制、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帮扶机制、建扶志扶智机制”四个专项行动,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继续做好脱贫群众就业帮扶工作。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体系,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强化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帮扶等综合保障措施,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防止塌方式返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成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帮助脱贫群众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
第二节提高居民就业水平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落实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健全创业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易地搬迁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近就业。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育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提升企业吸纳当地劳动力能力,促进就近转移就业。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就业援助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
专栏26 创业就业提升工程 |
规划实施富源县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富源县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富源县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富源县老厂镇煤炭技能培训中心4个项目,总投资3.7亿元。 |
第三节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切实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探索通过土地、资产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广大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完善再分配机制,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发展慈善事业,推动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第四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发挥教育基金奖优助困的导向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含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素质。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计划和普通高中质量提升计划,稳步提高本科上线率。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更多农村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完善实训设施,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技能型人才。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老年教育。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专栏27 教育事业补短板重点工程 |
学前教育。规划实施县北城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142所幼儿园,总投资21亿元。 义务教育。在北片区规划新建县第三小学、产业园区小学及其他乡镇小学改扩建等项目137个,总投资26亿元。在北片区规划新建初级中学1所,总投资3亿元。 高中。在南片区规划新建第十中学,总投资3亿元。规划实施第一中学、第六中学、胜境中学改扩建项目3个,总投资5亿元。 |
第五节推动富源大健康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医防协同机制,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加快实施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疾控机构核心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县、乡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加强村(社区)基层疫情防控能力建设,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充分调动和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网。加快城市综合医院建设,新建富源北城综合医院、实施县中医医院扩建工程,继续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努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设“智慧医院”,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工程、远程医疗“乡乡通”工程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健康教育、慢性病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提倡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增加公共体育场馆利用率。深入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
专栏28 富源大健康建设重点工程 |
规划新建富源北城综合医院建设,推进富源县人民医院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负压病房、重症病房建设项目)、富源县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富源县中医医院负压病房改造、富源县中医医院扩建项目5个,总投资16.43亿元。 |
第六节建设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统筹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协调发展,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工伤预防部门联动机制,加快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规划新建富源残疾人康复中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第七节完善养老托幼服务
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巩固家庭养老育幼基础地位,健全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政策体系,扩大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服务供给。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降低养育、教育成本。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以特困供养、居家养老、互助养老为主的社会养老服务格局,推进公办福利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和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等建设,提升改造城乡敬(养)老院,加强农村高龄独居老人的帮扶工作,提升社区养老水平。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托幼等服务业态,引导发展居民和家庭服务业。到2025年,实现居家和家庭服务业增加值6.6亿元。
专栏29 养老托幼服务工程 |
规划建设富源县健康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托幼机构、村(社区)儿童之家项目4个,总投资4.87亿元。新建及改扩建敬老院7个,总投资0.44亿元。 |
第九章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第一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入人心。广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第二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公共场馆服务效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紧跟时代步伐,挖掘本土资源,不断推出反映新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精品力作。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和数字化建设。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
专栏30 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工程 |
计划投资排练富源县红色音乐剧《雄关一卒》,总投资500万元。规划建设富源县青少年宫,总投资0.3亿元。 |
第三节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保护和弘扬长征文化。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培育工程,积极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关隘文化等地方文化,加快补齐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短板,打造“滇南胜境”文化品牌。
专栏31 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
规划建设富源县博物馆、红军长征纪念博物馆、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红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富源段、富源县国防教育基地、云南省廉政教育基地建设项目7个,总投资23.7亿元。
|
第十章全力打好安全稳定攻坚战全面建设平安和谐社会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
第一节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三位一体”应急管理体系,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发展理念,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落实党委政府属地责任,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深入推进煤矿瓦斯、水害、顶板、机电运输等重大灾害综合治理,有效防范和化解事故风险。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安全事故。加强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领域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加强灾害科普宣传,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意识和能力。强化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形成应急救援合力。
专栏32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
规划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应急避难场所、富源县安全体验馆项目4个,总投资4.3亿元。 |
第二节筑牢重点领域安全防线
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粮食储备、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改进网络综合治理。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机制,严防重大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风险,严守食品药品安全底线。
第三节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信访制度,强化源头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理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县乡村三级涉稳情报信息研判预警机制。持续开展“个十百千”平安细胞工程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全县安全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运用,提升平安建设智能化水平。严密防范和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境违法犯罪,组织开展第五轮禁毒人民战争,持续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节健全社会治理体系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职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县、乡两级构建网络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实行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提高县域社区治理法制化水平,突出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发挥村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第五节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强化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证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民主权利。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统战工作,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当好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第六节推进法治建设
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统筹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富源治理现代化。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加大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力度,持续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的落实。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构建县、乡两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全面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弘扬宪法精神、法治精神,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能力。
第七节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发扬双拥光荣传统,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做好退役军人保障和军供保障工作。按照双拥模范城(县)创建考评办法,扎实配合做好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工作。落实党管武装要求,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推进论证成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国防设施保护。创新解决军人后路、后院、后代问题的方法,做好转业军官和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落实现役军人、军属优待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爱心献功臣”“双拥在基层”等活动。
专栏33 军民融合建设工程 |
规划新建富源县退役军人康复中心、富源县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和富源县荣誉军人休养院项目3个,总投资2.89亿元。改扩建花果山烈士陵园、白龙山烈士陵园和富村镇烈士陵园项目3个,总投资0.22亿元。 |
第十一章全面深化改革和开放着力建设开放富源
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增强发展动力。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建设开放富源。
第一节坚定不移深化各项改革
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解决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全面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促进“专精特新”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政策体系,坚决破除制约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民营企业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构建多层次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长效机制。
二、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完善财政金融互动政策体系,深化区域金融改革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规范发展各类交易场所平台。加快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支持金融机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强化资本市场功能发挥,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加强地方金融监管。
三、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切实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以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环境为目标,深化重点领域审批制度改革,更加强化对企业的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跟踪,切实为企业创业铺路、为发展服务,擦亮服务企业“保姆式”金字招牌。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健全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加快线上智慧政务建设和线下政务服务大平台建设,切实推进企业和群众办事“只上一张网、只进一扇门,能办所有事,最多跑一次”,打通便民利企“最后一公里”。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加快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四、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严格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深化新一轮土地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壁垒,积极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第二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一、扩大开放与合作
牢牢把握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区域战略机遇,积极融入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滇中城市群、自贸试验区战略布局,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对接协作,健全完善外资、贸易、物流等领域的政策和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公共领域合作的开放发展机制,实现与省内外开放合作功能区联动发展。围绕全县3个百亿级产业和6个十亿级产业,做好重点项目策划和包装,持续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和精准招商,瞄准国内外大企业、区域性重点企业,积极开展招商活动,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到2025年,引进县外国内资金160亿元、年均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255亿元、年均增长5%。
二、提高对外贸易水平
提升对外投资水平,推动县内优秀企业、优质产品和先进技术“走出去”,广泛参加国内外展览会、博览会、交流会等大型活动,建设境外营销网络,扩大境外投资,不断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知名度。鼓励劳务输出和对外工程承包,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对外贸易共同发展。抓住建设出口监管仓的机遇,加大扶持力度,培植一批出口创汇型外贸企业,鼓励煤冶、煤化、冶金、大河乌猪、富源魔芋等富源特色产品出口,优化出口结构,不断扩大对外贸易,提高全县经济外向度。到2025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243万美元、年均增长20%。
第十二章保障措施
实现富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形成合力,切实把战略要求转化为战略行动、战略成果。
第一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举措的工作机制,完善决策咨询体系,加强调查研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建立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考评体系等,改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完善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好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党委统筹全局、各方合力促发展的工作格局。
第二节强化组织保障
《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筹协调,建立规划协调会议制度,对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加强制度、规划和政策的协调,重点加强土地、城乡规划和环保相关规划与《纲要》的综合协调,促进规划联动,推进《纲要》实施。县人民政府对涉及需要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和重大战略任务进行分解,各部门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强化纪律作风建设,着力提高干部队伍创新力、执行力、落实力,牵头部门要落实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按职能职责积极配合,制定具体措施,从任务、指标、项目、政策、改革等方面进行落实,切实保障《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第三节强化要素保障
把项目带动作为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集聚要素资源,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围绕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建立“十四五”规划项目储备库,对列入“十四五”总体规划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在项目审批、立项上给予优先办理,并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在用地、用电、用水、用气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建立预算管理和投资管理协调统一、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的长效机制,对规划所列的重大项目,特别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基础设施、民生社会项目,政府要组织推动实施,在制定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时,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制定重点项目建设计划,保持项目滚动发展。继续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提高投资效益和效率。
第四节加强监测评估
完善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问效,自觉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建立规划实施问责机制,对于推进不力、落实责任不到位的,追究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在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县人民政府将组织开展全面评估,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经中期评估需要对《纲要》进行修订的,报请县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县直有关部门要对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题评估。
《富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名词解释
1.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指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常消毒、管集市、众参与等7个专项行动。
2.“黄红牌”管理。2016年3月17日,富源县委、县政府印发《富源县煤矿安全生产黄红牌管理制度》,对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煤炭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煤矿企业存在相关情形的予以黄牌、红牌警告,并依照《云南省党政干部问责办法(试行)》和《富源县煤矿安全生产黄红牌管理制度》对相关责任人、责任单位、责任企业进行追责问责。
3.世界一流“三张牌”。即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
4.“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5.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的比。
6.中等收入群体。2019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曾给出中等收入群体测算标准: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50万元之间则为中等收入群体。
7.“5条高速”。指宣威至富源、富源至罗平、贵州(兴仁)至曲靖(麒麟)、富源(富村)至罗平(长底)、盘州至曲靖高速公路(扩容改造)等5条高速公路。
8.“揭榜挂帅”制度。党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揭榜挂帅,就是“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具有不论资质、不设门槛、选贤举能、唯求实效的特征。
9.“两型三化”。指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型发展。
10.“五化”矿井。指推进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
11.“一县一业”。2019年云南省政府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指导意见》,聚焦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8个优势产业,兼顾其他特色优势产业,在全省择优创建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
12.云南建设世界一流“中国铝谷”。在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中提出,要深入推进绿色能源战略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带动、支撑绿色铝硅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中国铝谷”,布局全产业链,多产业链延伸,更好推动绿色制造强省建设,加快把清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13.农业示范园。也可称农业示范区。在我国农业示范园多为科技示范园,是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是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是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示范与推动作用。
14.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目的是通过旅游助力农业发展、促进三产融合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15.老城区“四化”工程。即县城老城区主次干道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
16.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省委“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即建设100个田园综合体、1000个精品示范村、10000个美丽乡村。
17.“四好农村路”。指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18.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由“五级三类四体系”构成,五级指的是在规划层级上,由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组成的五级国土空间规划;三类指的是在规划类型上,由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三种类型组成;四体系指的是在规划运行体系上,由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法规政策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四个子系统组成。
19.城增村减项目。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目标。
20.“7个标志性战役”。即重点流域水系保护修复、水源地环境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
21.“个十百千”平安细胞工程。根据《中共富源县委办公室富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个十百千”平安细胞工程创建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富办字〔2018〕42号)要求,从2018年起开展争创1个省级先进平安县(1个市级综治维稳优秀乡镇)、创建10个先进平安乡镇(街道、单位)、100个先进平安个体(平安村社、平安煤矿、平安小区、平安校园等)、1000个先进平安家庭。
22.“雪亮工程”。指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通过综治中心指挥平台,把治安防范措施延伸到群众身边,发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共同监看视频监控,共同参与治安防范,从而真正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
23.“专精特新”企业。指具有“专业化、精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工业中小企业。
24.“三权分置”。201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将农村土地产权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划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
相关文件:关于《富源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富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