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08 12:09 来源:富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富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次数:6823
张生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古敢乡水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建议》,已交我局办理,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发展管理机制。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强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建设水族文化场所和设施。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在古敢、补掌、上中寨等自然村建成民族文化活动小广场16块、文化活动室11个,安装“村村响”文化宣传广播设备18套;建设水族特色“水五寨”寨门、水族农耕文化长廊,改造双龙潭、补掌神树(月老根)等民俗祭祀场所4处,水族文化墙1面、水族文化青年阅览室1个、水族文化展室1个、补掌村水族农耕文化展示区、下笔冲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等,实施云南“土风计划”项目和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在补掌村建设水族吞口雕刻技艺传习所,在古敢中学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水族文化展室1个。挖掘水族独特的饮食文化,扶持建设小规模农家乐3个,水族美食(姜子鸭、马脚杆、花米饭等)水族酒(吞口醇)深受客人喜爱。把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城市多元文化保护和发展条例之中,坚持多元文化的平等、和谐共存。充分尊重历史和传统民族文化,严格保护少数民族区域的森林、草原和农田,限制开发,保护文化生态的整体性。新建建筑要尽量体现水族特色,把水族最有特色的建筑和标志物在城市建设中展现出来,保留有展示民族民间工艺、美食、表演的艺术场所。
二、加大水族文化传习建设,形成专业化的水族文化培训体系。
(一)我局把古敢水族乡水族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报入《富源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重点项目征集表》中,具体如下:富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以古敢乡水族文化保护区(省级)、水族狮子灯(省级)、古敢水族乡大寨村水族民间歌舞之乡(县级)非遗项目规划建设非遗文化保护区、技艺传习所,配套建设富源特色商品交易区、游客咨询服务点、旅游厕所、停车场、水电路等设施。
(二)富源县文化馆总馆在富源县多乐原风景区融合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乐原展示馆,其中专门设立了水族非遗展示馆,馆中展示了水族吞口、刺绣服饰、语言文字、文创产品等水族文化元素,市级水语书写传承人张学勤老师长期在展示馆中为游客介绍水族文化,非遗展示馆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工作举措,为游客了解富源“非遗”提供了便利,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展示交流平台,为非遗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
三、建立水族文化传承激励机制,让传承工作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一)大力推进水族文化“四进”活动,在全乡内开展水族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村寨、进农户工作,把水族文化作为本乡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纳入教学计划安排,编写乡土教材,培训师资,通过学校教育保障水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加强对外文化的研究,做大做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文章。一是培养人才。把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人才培养列入我县文化发展的整体战略统筹考虑,努力培养一批精通对外文化交流的人才队伍。二是建立奖励机制。奖励在我县对外文化交流中做出贡献的团体、个人和优秀文艺作品,支持我县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开展对外文化活动。
(三)加强民间交流,扩大基层影响力。民间文化是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具有大众化、传统文化传承等特征,对加强对外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鼓励民间开展文化交流。我局2018年组成考察团赴黔南三都县进行水族文化交流与学习,深入挖掘两地的水族文化内涵、为水族同胞寻根溯源找出更多的“对接点”,双方就今后如何联手开展水族文化研究和发展水族文化产业达成共识。
(四)我局把古敢水族乡水族语言传承报入《富源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重点项目征集表》中,具体如下:富源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以富源水族语言传承市级非遗项目规划建设非遗文化保护区、技艺传习所。
四、重视和保护水族传统节日,只有对水族传统节日加以重视,才能增强水乡人对水族文化的自信力,也才能让更多人认同水族文化、走进水族文化、传播水族文化。、
古敢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水族风情颇具特色,水族传统节日众多,如“三月三”对歌节、“二月二”祭龙节、打老牛等,每逢节日,群众都会积极踊跃参加各项活动。古敢水族乡党委政府每年组织开展一年一度水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对歌节活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2015年以来,每月第一个星期四组织举办水族山歌擂台赛,收到很好的效果,吸引周边地区兴义、威舍、下午屯等贵州的一些毗邻乡镇的文艺爱好者前来参加,互相交流学习,很好的促进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县文旅局会同古敢水族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每年组织送戏下乡演出,到各自然村巡回开展水族文化文艺展演,极大推动群众自发参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本着传承工作“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乡党委政府要求各学校利用“五•四”、“六•一”等节日,把水族歌舞表演作为开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小学生从小认识水族文化,热爱水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保护传承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五、在继承上创新,增强水族文化的艺术魅力。我局在收集和整理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调研人员用现代技术工具对民族文化中的一些内容进行录音、摄像、拍照和文字记录,对那些活态的民族传统文化,一般是自我娱乐或自发性地表达某种感情愿望的,可以根据现在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需要,在原有形态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工和开发,使其具有新的生命力。由我县文化馆创作表演的水族说唱节目《活捉地头蛇》成功入围全国曲艺类5个“群星奖”的角逐,入围作品文化和旅游部将在国家公共文化云等平台设专栏进行展示推广。《活捉地头蛇》是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诞献礼而创作的,于当年获得云南省政府群众文化最高奖“彩云奖”,是全省6个获奖节目之一。水族传统吹打乐《呗绕咕咹》、女声小合唱《水妹》参与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均获铜奖。
六、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水族文化发展。我局积极争取财政部门和上级相关部门对重大文化项目给予支持。传统的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特殊性,对现有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分清轻重缓急,做好开发规划。多方筹资,双管齐下,分步实施,重点开发。积极建议政府将文化资源开发经费,逐步有计划的列入财政预算,并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入股,切实解决经费困难问题。
七、发挥古敢乡水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水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古敢水族乡水族传统文化还没有真正形成新的产业,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力度不够。由于缺乏资金及人才,民族工艺品(如吞口雕刻、水族服饰制作等)未形成规模,不能拓宽市场,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制约,大部分产品只能在家通过家庭作坊销售,生产能力弱小,大批订货成品无力承接。大力发展水族文化产业,加大对水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良好的旅游文化资源科学制定符合水族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文化产业短期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加大对旅游产品精品的深度开发,让水族文化和水族产品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依托旅游市场,带动水族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开发以旅游者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纪念品,逐步壮大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业,以此带动古敢水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成立文化企业,建立项目投资数据库。深入调查,摸清家底。在原有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县文化项目进行梳理、登记,科学评估、论证,提出策化包装方案。我局把古敢水族乡水族文化旅游产业扶持报入《富源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重点项目征集表》中,具体如下:富源县非遗传统工艺开发,以水族水族吞口(省级)、水族刺绣技艺(市级)、古敢姜子鸭烹饪技艺(市级)为主的非遗传统工艺,建设非遗传统工艺产业园,研发具有富源特色的农副产品,开展传统技艺的培训和游客体验;富源县古敢水族乡特色旅游小镇开发,依托古敢“全国环境优美乡”良好生态、浓郁的水族文化、冷潭热泉等资源优势,开发“品水族特色美食、赏水族传统文化、购水族特色产品、步水乡秀美山川、入水乡天然氧吧、享水乡温泉理疗”的旅游产品,打造集水族文化体验、农业观光、温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休闲特色小镇。
八、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内力加外力的结合,扩大影响,提升知名度。县文旅局多方筹集资金,计划拍摄以古敢水族乡元素为主题的《水乡风情》宣传片,从人文风情、自然风景等多方面展示古敢水族乡独特的文化艺术和民族魅力,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方式加强宣传,利用学校教育的资源力量,把优秀水族文化作为古敢水族乡特色教育内容,让少年儿童从小认识本地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使之能够成为民族的精神文化信仰源泉,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
总之,水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重要工作,我县近年来在水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是颇为明显的,特别是水族传统文化存续状况良好,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尽管困难还很多,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难的工作,我们仍需要团结一致,呼吁全社会来支持水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形成全民参与,政府支持,社会关注的风气,努力使我县独具特色的水族文化绽放光芒。
承办人及电话:方崇德
督办人:黄敏
富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