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爱卫创卫
>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防治”科普知识

发布时间:2024-08-23 11:22  来源:富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 奠会琼  浏览次数:1317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简称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较快的传播速度。下面将从手足口病定义、症状识别、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预防措施、疫苗接种、就医指南和家庭护理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手足口病定义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该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和溃疡,伴有发热等症状,多数情况下病情轻微,属于自愈性疾病,但少数患儿可发展为重症,甚至危及生命。

二、症状识别

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包括:

发热:多数患儿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在37℃-38℃之间。

疱疹和皮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一般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

其他症状: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重症患儿还可能出现持续高热、精神差、呕吐、抽搐、呼吸急促等症状。

三、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

飞沫传播: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释放的飞沫传播。

直接接触:接触感染者的口腔分泌物、唾液、粪便等,或与之共用食具、玩具等。

间接接触:接触受病毒污染的物体,如玩具、门把手、扶手等,再接触自己的口、鼻或眼。

——口传播: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病毒后可能传给胎儿。

四、易感人群

手足口病的主要易感人群为:

学龄前儿童,特别是小于5岁的儿童,其中重症感染者多为小于3岁的儿童。

老年人、抵抗力较差的成年人(如疾病状态期间)、存在基础性疾病的人群、服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和孕妇等也易感染。

五、预防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接触患病者。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吃充分加工煮熟的食物,喝开水。

注意环境清洁:经常清洁消毒玩具、餐具、衣被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前往人多场所: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到人群聚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及时隔离治疗:一旦发现感染,应立即隔离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六、疫苗接种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目前市面上的疫苗主要针对EV71型病毒,包括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建议6个月至5岁的儿童积极接种,通常需要接种两针,间隔一个月左右。接种后可能会出现轻微的不适反应,如局部疼痛、红肿、发热等,属正常现象,一般3天内可自行缓解。

七、就医指南

患儿出现以下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持续高热不退。

精神差、呕吐、肢体抽搐、无力。

呼吸急促、困难、发绀。

双眼凝视、抽搐。

不吃不喝、拒绝进食等。

就医时应详细告知医生患儿的病史和症状,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八、家庭护理

家庭护理方面,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患儿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通风和适宜的温湿度。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

口腔护理应保持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或涂药促进疱疹愈合。

皮疹部位应保持清洁干燥,防止抓破感染。

发热时应适当补充水分和退热药物,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希望家长和公众能够正确认识手足口病,掌握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共同守护儿童的健康。


健康知识|身体健康“晴雨表” 舌头出现这些情况可能是病了健康教育宣传小知识!